楚文王逼出来的嘉鱼佳肴

簰洲圆子放进蒸笼上锅开蒸

名片:簰洲湾圆子

产地:咸宁嘉鱼县

特点:咸宁名优土特产,嘉鱼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簰洲圆子曾是宫廷贡品,后来民间仿制且相互传承至今。因其要求严格、工序复杂、做法考究、口感上佳而独占鳌头。

楚文王逼出来的千年美味

相传楚文王宁可一月无肉,不可一餐无鱼。有一次被一根鱼刺扎破了咽喉,楚文王怒不可遏,令人将司宴官斩首。此后,大家都不敢为他做鱼。但楚文王又爱吃鱼,怎么办呢?便差人请来一名厨师(来自如今的簰洲一带)。这名厨师急中生智,将鱼斩头去尾、剥皮剔刺,将鱼肉剁成细茸配以佐料,做成鱼丸,楚文王吃鱼不见鱼,吃鱼不见刺,且香鲜可口、回味绵长,不由龙颜大悦。

从此,做鱼丸成了簰洲一绝,也成了宫廷膳食的一大名馔。因忌讳“丸”谐音同“完”,后被下令改称“圆子”。

据称,簰洲圆子真正得扬名,是在公元1557年,明世宗朱厚熜巡视江南途经簰洲湾时,地方官员征集当地名厨做鱼圆,明世宗吃后龙颜大悦,回京后时常索贡,使得簰洲圆子名声大震。

每个圆子误差不超过2克

簰洲圆子的制作工艺复杂精细、鱼品讲究挑剔,且不掺任何添加剂。在湖北嘉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车间里,62岁的技术总工游道林正在做圆子,只见鱼肉浆在他的左手里一转,像变戏法似的,接到右手时便成了一个圆球。每个圆子大小相同,被整齐码放进了蒸笼。

他介绍,做簰洲鱼圆,首先得鱼好,其次得肥膘好。一般选7斤以上鲜活的草鱼,去皮去鳞剔骨后,将鱼肉和超过3厘米厚的鲜膘混着剁成泥,再加以不老不嫩的生姜和葱白捏成形。做好的圆子每个重约28克,大小均匀,误差不超过2克。

该公司总经理万裕国说,簰洲鱼圆与其它鱼圆不同之处在于蒸。做成形后便是定形,将鱼圆放在蒸笼里蒸3到4分钟,让其半熟,再放到大火上蒸全熟。这是由另外一名专门掌握火候的师傅来做,因为蒸圆子非常讲究火候,火过了会蒸老,太小则蒸不熟。

蒸熟的圆子热气腾腾,记者夹一个品尝,色泽圆润、鲜味浓郁、口感细腻,不像牛肉丸那么硬,也不像普通肉丸那么松,Q弹让人回味无穷。

据介绍,在簰洲湾,圆子象征着团圆,这里无圆不成席,所以在嘉鱼“吃酒席”也叫“吃圆子”。主人家会请来专门的厨师,给每桌上一盘圆子,每人3个,一般大家在桌上不吃,而是等酒席结束后用手帕将圆子带回家,孝顺老人。

       圆子成为当地致富金圆子

簰洲湾也称西流湾。万里长江向东流,而到了嘉鱼县簰洲湾却转折向西,倒流三十里,形成一个回流湾,是天然的良港和江鲜栖息的宝地。回流湾里的鱼格外鲜活,做出的簰洲圆子与众不同、别具风味。

2015年9月,国家质监总局正式批准“簰洲圆子”使用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志;2016年4月,湖北嘉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西流湾牌”簰洲圆子系列产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2018年“西流湾”牌簰洲圆子荣获“荆楚优品”;簰洲圆子还被录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借助品牌优势,簰洲圆子受到全国消费者喜爱。据不完全统计,嘉鱼县簰洲湾镇有6000多人,在全国3000多家农贸市场制作销售簰洲圆子系列产品,年销售收入达3亿元。

“我是簰洲湾人,从小吃着簰洲圆子,受着簰洲圆子的历史文化熏陶长大,对簰洲圆子有着浓厚的感情。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吃到正宗的簰洲圆子。”湖北嘉安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德胜说,现在日产量可达10吨,圆子销往全国各地。

富裕不忘桑梓人,该公司用产业扶贫的方式助力农户脱贫致富。公司与农户共同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社,开展有机蔬菜种植销售、农村专业机械协作、淡水鱼养殖销售等生产经营活动。同时发挥农村劳动力优势,把育苗、栽种、收割等劳务就近承包给农户,保证农户有稳定收入。目前,公司安置60多名农民培训后在各岗位上班,月薪3000元至4500元;合作社和生产基地每年有上万人次参与季节性务工,日均劳务费150元至280元不等,2018年劳务支出190万元。

(作者:周鹏 龙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