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本报推出“湘鄂莲子市场观潮”系列报道,引发读者关注。湖北莲子等农特产品的资源优势为何没能转化成产业优势?一粒莲子引发的,其实是有关农特产品如何转型升级、打造品牌、走出“深闺”的深层追问。
“洪湖水呀浪呀浪打浪,四处野鸭和菱藕,秋收满畈稻谷香。”一首《洪湖水浪打浪》唱出了湖北湖泊众多、水面辽阔、盛产菱藕莲子的特点。湖北是千湖之省,包括洪湖在内的很多地方,“六月荷香满城,七月莲子重垂”,一派繁华气象。但是,我们在莲子市场上却没有应有的地位,甚至“没什么话语权”,这正常吗?
选育品种,培育中介、行业协会,发展加工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打造品牌……对比兄弟省份,结合各方意见,我们既看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也看到了提升的空间。有关部门还须进一步思考,如何用改革的办法,优化体制机制,改变竞争力不足的局面,让湖北莲子香飘世界,成为乡亲们增收致富的新门路,不辜负资源禀赋。
又何止是莲子?我省地处南北过渡地带,气候适宜,物产丰富,农特产品多,重要农特产品发展不够的问题很突出。拿我省禀赋优良的茶叶产业来说,武陵山、秦巴山、大别山、幕阜山四座茶山,茶园总面积509万亩,投产面积365万亩,去年产干茶29.6万吨,在国内外市场上,却没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品牌。当地老百姓增收有限,“端着金饭碗过穷日子”,真是令人痛心!
品牌就是竞争力!今年5月,在杭州举办的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揭晓,我省茶叶品牌却与之无缘,这与我省茶叶大省的地位严重不符。金字招牌的铸就不排除历史的原因、偶然的因素,但归根到底还在产品自身的品质、运营的机制以及有效的推广。有好酒,更要让它飘出巷子,墙里墙外都飘香。
商品极度丰富的时代,孤芳自赏没有出路,安于现状没有前途,自怨自艾于事无补,找准问题、瞄准痛处锐意改革才是正途。把武当道茶、宜昌白山羊、随州泡泡青、秭归脐橙、麻城福白菊、房县香菇等等品质优良的农特产品包装好、推出去,让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又何尝不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指向呢?产业结构优化、品牌影响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既要说也要干,尽快让老百姓看到实效。
“莲子心中苦,自有深深意。”从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强筋骨、树品牌是题中之义。让农特产品转型升级,走出一条更广阔的路来,考验的是智慧、是能力、是紧迫感、是责任心。每到春茶采摘时,不少好原料被贴牌成了西湖龙井、金骏眉,老百姓不得不“光着膀子给人打工”;每到夏收时节,同样饱满香甜、品质优良的莲子,却不及他人,沦为贱价货……这样的局面还要持续多久?何时能够改变?且用行动来作答!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