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乡愁】湖北嘉鱼:吟诵着南方小城岁月静好的故事

嘉鱼,大抵是中国最有古韵的地名之一。

「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得名于《诗经·小雅》,这座从千年历史中走来的小城,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是柔美温婉的,是湖泊江水滋养出来的小家碧玉。

但同时承接着幕阜山雄阔大气的嘉鱼,显然远不止于此。

小城带着悠悠古风,柔情似水,新城背靠武汉,张扬硬核,它们构成了嘉鱼的两面。

大江奔涌,大湖润泽。

白湖、梅懈湖、小湖三湖连为一体,奔涌入长江,被当地人称之为「三湖连江」。

还有大岩湖、蜜泉湖、西凉湖、斧头湖、珍湖……16个大小湖泊纵错交织,构成了独特而灵性的水乡嘉鱼自然风貌,也孕育了嘉鱼人依湖生息的骄傲。

最喜欢的就是嘉鱼的环湖路。一边临湖照影,一边高楼林立,能看到这座小城最柔美的一面。

沿湖两则,岸边芦苇尚青,杨柳自由摇曳,绿水碧波里流光倒影,无端端的让人心都柔软了几分。

打开车窗,湖畔的风,吹来潮湿微凉的水雾,偶尔还有水鸟飞过,跌落几声啾鸣,有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舒畅。连暮鼓晨钟的南如寺都藏在一湾湖水深处,远远望去,红瓦绿水,竹影婆娑,别有几分禅意。

临湖而居是最为惬意的,如同日日身在诗画中。四季轮转,湖同景不同,不经意间扭头,便是「万顷湖泊一点山」,妙不可言。

除了湖,还有江,长江。

从古时开始,长江在嘉鱼境内就是依山伴湖穿流而过,上从陆溪口,下至簰洲老湾,百余公里长江水域,从前是浩浩泽国,银光碧水,白鹤满泽,水鸟翔空,野鸭遍湖。如今仍旧是江靠湖而行,湖连江而奔。

沿神洲堤一段前行,两边葱茏茂密的防护林夹着一湾碧带,那是长江的支流。

转过一段湾后,它骤然西流,形成一个大大的C字形,汇入长江主流。刹时眼前豁然开朗,江面变得宽阔雄浑,奔涌不息。

江边有停靠的小渔船,但鲜有人出没。此时正是长江的禁渔期,不少渔民都上岸了。

这一段江水从前最多的是油桶鱼,小小一尾,肉质细嫩。十来年前,还经常能看到江豚戏水。

以史之名,传奇不老。

在嘉鱼县城闲逛一圈,发现不少地名都和三国文化紧密相连。陆口镇、引马山、取箭所、白衣庵、黄忠街,每一个街道名背后都是一段故事。

城中心最热闹的公园也名为二乔公园,秀外慧中的大乔小乔姊妹俩以雕像的姿态伫立湖畔,凝望千古,让人忍不住遐想那些古老的传说。

事实上,嘉鱼得名于《诗经·小雅》,但盛名于三国文化。

赤壁之战,原属嘉鱼西境,与陆口有地缘兵机之连。吴主祠,丁奉庙,香火旺陆口千年不衰;刘备屯兵蜀山,库粮山澥关,土城犹存。孔明借箭,取存鱼山。武候筹谋,帐驻南坡。黄忠行兵,借道北街。

在无数流传的正史、野史里,这个小城曾有过无数的权谋与争夺——挡者披靡的关羽,雄心壮志的曹操,白衣风流的周公瑾,都曾在城里谈笑,拔刀,分三国。

千载而下,当属于那个英雄年代的传奇风流云散之后,也唯余一个地名用以凭吊。

自然馈赠,藕粉鱼鲜。

在江汉平原上,江、湖并不单单意味着一汪水,而是香甜的莲藕、肥美的鱼蟹。

嘉鱼县境滨江含湖,地貌呈现「一山三水四分田,两分道路与庄园」结构,鱼鲜蟹肥,莲藕成片,是有名的鱼米之乡。

而嘉鱼人的一天,也是从吃鱼开始。鱼岳路的蔡记特色早点,最出名的就是各种鱼面——鳝鱼面、财鱼面、黄颡鱼面,开了26年,盛名在外。

现杀的鱼,热油爆炒,加上老母鸡和龙骨炖的高汤,最后再下一把手工面,汤白味浓,鲜掉眉毛。

嘉鱼是产藕大县,专业藕农的种藕挖藕技术世代相传。

当地专业种藕人只要看一看,摸一摸,就能知道那里适不适合种藕;只要看看莲叶的长势和走向,就能判断哪里有藕,哪里藕多。

其中尤以珍湖的原生野藕最为出名。和普通白白胖胖的藕不同,这种藕细细长长,布满黑点,但淀粉含量高,炖出来特别粉糯,还能拖长长的丝。

吃的节令也有讲究,「春吃藕带,夏剥莲子,秋冬煨藕到过年。」到了初冬,就有藕农把一车车的藕拖出来售卖了。

小炭火、老铫子煨出来的汤,微微泛白,加了一丢丢胡椒,鲜甜提味,可惜藕还不够粉烂。倒是路上随手买的莲子很好,白嫩脆甜。

嘉鱼的美味大多和湖鲜、江鲜相关。蜜泉湖和西凉湖的螃蟹,黄满膏厚,簰洲湾的鱼圆扎实Q弹,一口销魂。

这些,都是大自然的馈赠......

长江之畔,嘉鱼跨越千年,一直都吟诵着南方小城岁月静好的故事。(裴斌 王宏昭 张育明)

来源: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