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板凳会议”到“幸福账单” ——看嘉鱼如何把人民议事厅变成民生“加工厂”

云上嘉鱼报道(全媒体记者皮道琦)在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浪潮中,嘉鱼县人大常委会以“人民议事厅”为支点,撬动了基层民主建设的“大棋局”。

从试点探索到每镇两个,从单向建言到多方共治,这条“泥土里长出来的民主实践”之路,不仅让“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扎根田间地头,更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因深植于基层治理的肌理之中。

嘉鱼的16个人民议事厅,承载着乡村振兴的期待、民生改善的温度与基层治理的智慧。在这里,代表与村民围坐一桌,用方言土语碰撞出治理良策;在这里,老党员与青年志愿者共同执笔,将“急难愁盼”转化为“幸福账单”;在这里,政府的规划图与群众的愿景画叠加成现实图景,印证着“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朴素真理。

而今,这场仍在持续深化的改革,正以其蓬勃的生命力,向外界传递一个清晰信号:真正的民主,永远生长在人民需要的地方。

从田间到厅堂,议事厅里的泥土芬芳‌

在嘉鱼县蜿蜒的乡间小路上,人民议事厅的灯光如同蒲公英种子,随风散落在藕塘边、香柚林间与社区楼宇。

官桥镇舒桥村的人民议事厅里,褪色的老竹椅与闪烁的投影仪构成奇异和谐——老农们叼着烟斗研究电子投票器,村干部蹲在田埂上记录方言诉求,这种“土味”与“现代性”的交融,恰是基层民主最鲜活的注脚。‌

陆溪镇铜山村村民袁启星至今记得那场“卷裤腿的民主实验”。镇人大主席王竟成带着卷尺丈量入户路的坑洼,议前调研持续了整整三天,带着露水气的民生痛点,被逐条写入泛黄的笔记本。

在集体表决环节,十一双长满老茧的手齐刷刷举起,院墙外等候多时的施工队当即抡起铁锹——这场修路议事会的效率,让大家惊叹不已。

人民议事厅的“乡土基因”更体现在成员结构中。鱼岳镇西街社区选举大会上,物业代表张师傅的提案本写满绿化补种建议;樱花社区的议事名单里,七旬老人彭光美拄拐参会的身影与蓝天救援队秦蓉的橙色制服相映成趣。

这种“老中青三代同堂、政商民多元共治”的架构,让人民议事厅既能捕捉方言里的细微诉求,也能调用专业治理资源。‌

在高铁岭镇八斗角村,一场看似寻常的香柚种植讨论,掀起了产业变革的蝴蝶效应。面对土地流转僵局,人民议事厅成员连夜设计出“保底收益+二次分红”方案: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承诺每亩保底收入,盈利后再按比例分红。这个诞生于竹棚议事会的“土办法”,不仅打消了村民的顾虑,更吸引了龙头企业入驻。

水泥地面倒映着天际最后一抹霞光,远处议事厅的灯光次第亮起,与林间的萤火虫连成一片星海。如今的嘉鱼大地上,16座人民议事厅如同16盏永不熄灭的灯,照亮着社区儿童之家的彩绘墙,温暖着社区“幸福食堂”的炊烟,守护着月光下的抽枝展叶。

这些扎根乡土的民主驿站,终将在时光的淬炼中成长成支撑乡村振兴的栋梁。

六步议事法的榫卯智慧,程序正义与创新突围‌

在嘉鱼县人民议事厅的斑驳墙面上,“六步议事法”流程图总是占据C位。这个被村民戏称为“民主流水线”的制度设计,在实践中却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它既如老木匠的墨斗般严守程序底线,又如春雨渗透岩缝般催生治理创新。

陆溪镇铜山村的修路工程,堪称“六步法”的教科书案例。议前调研阶段,镇干部用卷尺精确测量每处坑洼深度;拟定方案时,袁老汉“修路如熬粥,火候不到就夹生”的俚语被写进记录;集体表决时,十一只举起的粗糙手掌在夕阳下定格成剪影。

在鱼岳镇樱花社区,退役老兵杨清顺的“要跟管理部队一样的高要求、高质量管理小区”建议经历了制度打磨的奇幻之旅。初次议事会上,居民们对着设想面面相觑。但按照“议中共商”原则,人民议事厅连续召开专题会,硬是把抽象概念拆解成“值班制”“应急响应五分钟圈”等细则。当嘉鱼蓝天救援队队员秦蓉带着居民演练防灾流程时,隔壁社区的观摩团直呼:“这哪是议事厅,分明是诸葛亮会!”‌

民主程序的“最后一公里”,往往毁于执行变形。但嘉鱼的人民议事厅成员们化身“人间显微镜”:在香柚产业基地,他们用手机拍摄施工进度,微信群秒变“云监理平台”;在北街社区食堂,银发督导队拿着放大镜检查食材保质期,账本明细同步上传至微信群。这种“鸡蛋里挑骨头”的较真劲儿,让每项决议都经得起烈日暴晒。

规范化流程与灵活性创新并非对立面。鱼岳镇在探讨骑手驿站选址时,原本陷入“商户嫌吵、居民嫌乱”的僵局。但人民议事厅巧妙启动“平行议事”机制:商户代表组讨论空间共享方案,居民组制定噪音公约,外卖骑手组设计错峰取餐流程。三组方案最终在联席会上榫卯对接,诞生出“商圈-社区-新业态”共治样本。这场“民主程序的三维折叠”,印证了一位人大代表的断言:“好制度不是镣铐,而是让创新舞姿更优雅的节拍器。”

当民主的年轮在人民议事厅的木纹里悄然生长,嘉鱼的基层治理正书写着程序与创新的共生密码。“六步法”的榫卯智慧,既嵌合着老木匠的墨线刻度,又在春雨润物般的创新中舒展筋骨。榫卯咬合处,既有千年农耕文明的耐心沉淀,更跃动着现代治理文明的澎湃心跳。

共治星火图,基层权力图谱的重构实验‌

当嘉鱼县16个人民议事厅的灯光连缀成片,照亮的不只是屋舍街巷,更是一幅正在重绘的基层治理星图。在这幅动态图谱上,权力中心悄然消解,治理节点星罗棋布,每一个普通人都成为发光的星座。

在鱼岳镇西街社区,过去物业与居民“隔窗喊话”的场景,如今被人民议事厅里的“圆桌交锋”取代:物业代表张师傅提出“车位错时共享”时,早点铺老板当场承诺提供夜间车位;退休教师刘阿姨组建的“银龄督导队”,让绿化带修剪周期从季度缩短为月度。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社区账本——26岁的樱花社区网格员张道月设计的财务管理模式,让每一分钱流向都透明可溯。“现在开议事会就像开家庭会议。”水果店店主赵敏笑道。

高铁岭镇香柚产业的病虫害防治战,揭示了更深层的治理革命。当病虫爆发时,镇农业办建议“等县里专家救援”,但人民议事厅果断组织“土专家联盟”:种柚多年的村民贡献偏方,返乡大学生搭建监测系统,农药店主研制出生物药剂配方。

这场“民间智慧+现代科技”的联合抗疫,不仅保住千亩柚林,更催生民主共治的星火图。“现在遇到问题,我们第一反应不是‘找政府’,而是‘开议事会’。”村民老张的话语里透着自豪。‌

在鱼岳镇骑手驿站的建设中,一场关于“新市民”定义的讨论引发关注。外卖员王强在议事会上哽咽:“我们送餐穿行在大街小巷,却总觉得自己是局外人。”这句话触发连锁反应:商户代表提议设置骑手专属停车区,律师帮助完善社保方案,最终诞生的“关爱计划”涵盖权益保障、技能培训等模块。

这场讨论的意义远超驿站选址本身——它重新划定了“治理共同体”的边界,让2000名流动骑手正式纳入嘉鱼治理版图。

当治理回归“家庭会议”般的坦率,权力便不再是悬浮的符号,而是流淌在街角巷尾的烟火气。当民主的根系深扎泥土,每一场细小的议事涟漪都在重塑治理海洋的潮汐规律。

这或许就是现代基层治理最诗意的注脚:所谓星辰大海,从来都诞生在普通人伸手可及的春天里。

一审:夏明亮

二审:熊熙

终审:张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