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沉下去,民心聚起来——潘家湾镇用“实干之笔”书写基层治理新篇章

云上嘉鱼报道(全媒体见习记者夏洋)今年以来,潘家湾镇党委政府坚持以提升干部素质为核心,以基层治理现代化为目标,把“强能力、转作风、提效能”融入到镇村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通过机制创新、队伍锻造、服务落地,一支有信仰、有能力、有温度的基层干部队伍正加速成长。

干部“在村在组在田头”,服务“到户到人到心头”

“以前家里的事不知道找谁说,现在一个电话中心户长就过来了,问题都能解决。”这是住在潘家湾镇的每个村民的心声。

走进潘家湾镇的任何一个村庄,都会发现一个共通点:不论是道路硬化、人居环境整治,还是邻里纠纷、困难帮扶,总有干部在场、总有人员负责。

这一切,得益于潘家湾镇推行的“三在三到”机制,即“岗位在村、重在服务、责在连心”,推动干部力量下沉、服务重心下移,创新实施“村干包组、组长包片、中心户长包户”的责任链条,建立起覆盖全镇的服务网格。每个村干部负责一个组,每个中心户长联系10—20户村民,让每一件群众诉求都有明确的受理人、办理人和反馈人,形成从“组到户、户到人”的治理闭环,真正实现了“干部在组、服务在户、问题在现场解决”。

为使群众问题“不过夜”,潘家湾镇在机制上再做加法,推出“六步议事法”——群众提事、现场议决、干部领办、专班督办、结果公示、满意度测评,确保每一件民生小事都有“责任链”承接、有“时间表”推进、有“回音壁”回应。村里的一桩矛盾、一条沟渠、一盏路灯,都被纳入网格化管理和“干部账本”,用行动回应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以前是群众上访,现在是干部下访;以前是问题上交,现在是当场解决。”镇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尤其是在节假日、极端天气等敏感时段,全镇中心户长对负责区域开展上门走访,不仅排查安全隐患、宣传政策信息,也及时传递镇村温度,把服务做到细致、做到前面。

锤炼年轻干部“硬实力”,打造敢干能干“生力军”

干部素质提升不是口号,而是一场持久战。潘家湾镇坚持将年轻干部作为推动乡村基层治理创新的“源头活水”,通过制度保障、实践磨炼、梯队培养“三位一体”方式,全面打通干部成长“快车道”。

潘家湾镇将人民群众的需求始终放在首位,号召全镇所有年轻干部扎根基层,他们中有的是返乡大学生,有的是乡村振兴选调生,还有的是基层“老兵”转岗。他们被安排到村组一线,成为推动政策落实的骨干力量。镇里明确要求:年轻干部必须“沉得下去、住得下来、办得成事”,真正做到“人到心到”。

为增强年轻干部的“战斗力”,潘家湾镇定期举办综合业务培训,涵盖农业农村政策、社会救助、民政福利、应急管理、人居环境整治、财务报账、公文写作等内容,实行“理论+实操”双轨教学。通过讲政策、讲案例、讲经验,干部不仅懂“怎么干”,更学会“为谁干、干成什么”。

此外,镇里还实行“导师带徒”制度,由经验丰富的村干部或镇干部“一对一”传帮带,解决新进干部“不会干、不敢管、不知问”的问题。对表现突出的年轻干部,优先推荐参与专项工作专班或项目推进组,确保“干中有位、干后有评”。

“从一开始站在村口发通知,到现在主动上门调解邻里纠纷,我自己都没想到变化这么大。”这是所有下沉在一线的年轻干部们的心声。如今,这样一群肯学肯干的年轻人,已成为全镇干部队伍中最具冲劲与活力的中坚力量。

“一老一小”有温度,精准服务更有情

干得好不好,群众心中有杆秤。潘家湾镇聚焦“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持续织密关爱网络,用有温度的服务诠释干部素质提升的“人民价值”。

在老年服务方面,镇里为全镇9658名60岁以上常住老人逐人建档,对470名独居老人实行“中心户长日探访+日报平安”制度。家庭医生签约率实现全覆盖,重点关注高龄、空巢、失能老人,联合卫生院、村医定期上门义诊。

四邑村、肖家洲村先后建成村级养老服务驿站,配套设立幸福食堂,每天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热腾腾的上门送餐服务。镇里还试点“亲情监控”服务,为部分独居老人安装室内摄像头,后台交由子女实时查看,既保障隐私,又提升安全感。

“政府太贴心了,现在我们不出门,医生、饭菜、服务都能送到家。”在走访过程中,热情的村民告诉记者。

儿童关爱同样有力。镇里对196名困境儿童进行分类建档,建立起“镇—村—户”三级关爱网络。8个村设立儿童主任,负责常态化走访、心理疏导、安全宣传等工作。寒暑假期间,潘家湾镇办起“假期学堂”,开设作业辅导、红色教育、艺术兴趣课程,让180余名农村孩子的课程更多元、童年更精彩。

对于家庭有纠纷、情绪波动较大的单亲儿童,儿童主任会联合妇联、儿童教育专家等专业力量介入调解,提供心理疏导和情感陪伴。镇里还鼓励村组邻里“认领”帮扶对象,探索邻里互助、公益助学等多样化支持模式,让每一位孩子都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只干不讲不叫经验,干了讲清了还能用才叫样板。”潘家湾镇坚持边干边思、边试边改,不断从治理实践中提炼“潘湾经验”,形成一批制度化成果。

目前,全镇已初步构建起“三级包保责任体系+六步议事法+三在三到”治理机制,覆盖全镇所有村组,配套干部积分管理、周调度例会、工作成果比晒制度,实现干部履职可量化、民生服务可追踪、典型经验可复制。

干部下得去,群众心敞亮,治理才能见实效。如今,在潘家湾镇的各个村组,像这样的基层治理“微单元”正在蓬勃生长,成为群众“身边的调解室”“家门口的议事厅”。

在肖家洲村六组,一座不起眼的农家小院却因一块木牌而声名远播——“王嫂解忧小院”。村干部化身“王嫂”,用“上门说事、巡逻管事、认真教事、齐心干事”四步法,把“婆媳吵架”变成“邻里同心”。半年时间里,她成功化解邻里纠纷20余起,让这个曾被戏称为“矛盾湾”的地方,真正转变为远近闻名的“示范湾”。

在羊毛岸村二组,村民更信得过的是那间“老胡来帮忙”调解室。村干部化身“老胡”,带头探索“查、包、调、法”工作法:排查在前、包保到人、调解先行、法理并用,成功将原本被动应对的矛盾化解机制,变为主动干预的常态流程,特别是在土地权属、边界纠纷上形成了模板经验。

而在四邑村,“元生说事室”里总是“茶香四溢”。中心户长周元生用“五大法宝”暖人心、解人忧。他“悉心接访”每一位来访群众,递上一杯热茶、听一句倾诉;他“初心先行”走村入户,不等问题找上门;他“匠心制宜”组织起“月光调解队”,夜晚调解、白天上门;他“公心导航”将复杂的法律术语编成顺口溜,讲得村民听得懂、记得住;他“同心共情”,用情感建立信任、用共识破除分歧。周元生的工作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237件矛盾纠纷的解决全过程,一笔一划,都是群众的信任写就。

这一系列“微单元治理”案例,不仅是“干部素质提升”的鲜活注脚,更是“潘湾经验”制度化的实践基础。潘家湾镇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信得过的干部、看得见的成效,把一件件小事做细、把一桩桩难事办实,赢得了民心,提升了效能,锤炼了队伍,也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样板。

展望未来,潘家湾镇将继续紧紧围绕“干部素质提升、治理能力增强、群众幸福感提升”三大目标,探索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群众基础、制度支撑的治理创新路径,推动试点变亮点、亮点变样板,在全市乃至全省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中作出“潘家湾示范”。

一审:李浩

二审:王雪莲

终审:陈伟